上海人的傲慢,是藏在心里的
“上海人”,只有在上海本地才是一个称谓,只要出了上海,绝对是一个贬义词。以至于在外地,如果没人问起,上海人都极少主动说我是上海人。
我在上海生活了快20年,直到现在回北方老家时,亲朋好友们还是会追问,上海人排外吗?是不是特别小气、斤斤计较?
有一句流传甚广的话非常能体现这种地域黑:上海人,是哪里都看不起,就看得起北京人,而北京人,是哪里都看得起,就唯独看不起上海人。
全国人民对上海人的嘲笑和歧视,由来已久,而这几年又开始刮起一股唱衰上海经济的思潮。但上海人从来都是,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从不辩解,从不反抗,默默承受这一切。
但其实,上海人骨子里,是非常瞧不起外地人的。
01
没来上海之前,对上海人的印象始终停留在两个画面上:
一个是巩汉林在早期小品中扮演的上海人,手里拎着一根草绳拴着一条手指宽的带鱼,说:“回家弄个小菜吃吃”。
还有一个是严顺开在1993年春晚小品《张三其人》里扮演的上海人,邻居有事让他帮忙看一下刚买来的一篮子鸡蛋,过会邻居回来了,严顺开非要给他当面数清鸡蛋的个数,证明自己没有偷吃他的鸡蛋。
直到现在,上海人的精打细算还是十分的出众,在上海的菜场里,只买一根葱、一头蒜或者一块姜的人比比皆是,而且买完菜,卖菜大妈必定会免费赠送一把儿小葱,如果没送,上海阿姨会很不开心。而在北方,如果是只买一根葱,一定会被打。
在上海,人与人的界限划分的非常清楚,我不想占你便宜,也绝不允许你来占我的便宜。朋友同事出去吃饭、娱乐、消费都是AA,互不相欠。
更有意思的是,上海年轻夫妻中很多都是AA制夫妻。各自管各自的账户,婚前的房子车子都是私有财产,婚后共同购买的才会加两个人的名字。子女教育则会按照约定共同出资。
我的一个上海同事,去年到北京旅游,去德云社听相声,整个场子都在哄堂大笑的时候,他们一帮子上海人感到莫名其妙,不知道笑点在哪里,实在听不惯,便起身离场,门口管理员大妈对他们说:一猜你们就是上海人,上海人听不懂的。
有次上班早高峰时间,我坐上海地铁1号线。下行自动扶梯上挤满了上班族,当时由于一趟地铁快要进站了,一个站在扶梯后方的小伙子,操着一口响亮的东北话用150分贝的声音大喊:“我C你M的,前面的人走走啊”!整个地铁站都被他的国骂震惊了,但是鸦雀无声,没人回应、没人反抗,也没人挪动位子。
上海,是个神奇的城市。满大街随处可见身穿睡衣拖鞋头发烫的奇高的大妈,极品国产女神依偎在外国老头身旁,50米长的小马路上并排着4家便利店还都能赚钱没有倒闭,还有头顶那五彩斑斓随风飘荡晒太阳的内衣和内裤。
但是,有一样东西你却极少看到,那就是打架。毫不夸张的说,我在上海住了近20年,从没有见过上海人打架,只在火车站见到过一次外地农民工之间的交火。
于是,我开始怀疑,上海人一定是在退化,或是打娘胎里出来,就没有内置打架的功能。
上海的街头,吵架时有发生。通常的演化过程是这样的:
两个上海人,在马路上由于琐事引起口角,然后互不相让开始吵架。他们吵架不是辱骂对方,而是在拉拢周围的旁观者,向观众诉说自己的无辜和占理。他们吵架的音量和惨烈程度会随着围观群众的增加而越来越大,在劝架人的保护下,他们会更加的嚣张和张狂。
如果有钱财和身体损伤,上海人会果断拨打110来处理,如果只是单纯的吵架,他们会吵半个小时不停止,但绝不会升级成打架。他们会边走边吵,边吵边走,随着两个人距离的拉大,声音会越来越响,最后两个人隔着马路再声嘶力竭的骂一通,都舒服了,解气了,也都没有损失,这才能结束。
在我印象里,学校里打打闹闹再正常不过。我曾和上海同事说,我在老家上小学的时候,是打架王,天天打架,在班级和年级都是赫赫有名的。同事惊讶的看着我说:“没想到你文质彬彬的,小时候竟然如此叛逆,你们学校不管吗?”
这位同事从小在上海老城厢南市区长大,他说他们小学里极少有同学会打架,在他的记忆里根本没有打架这回事。
在上海,打架绝对是奇观,上海人之间的打架更是历史罕见,如果你能有幸旁观,一定要去买彩票,保证可以中大奖。
前段时间看一个谈话类节目《圆桌派》,上海著名作家金宇澄讲述他当年在黑龙江插队落户时的知青生活。
他说当时知青们是根据地域分帮派的,在东北帮中整天被欺负最软弱最无能的一个知青,可以肆无忌惮的过来欺负上海知青,抢上海知青的女朋友,而几十个上海知青们都只是旁观看笑话、无人过问、没人帮忙,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而但凡只要有一个上海知青敢还手打那个东北知青,所有东北帮就会一窝蜂的群起而攻之教训那个上海知青。
金宇澄那时就深深的感慨:东北人有多抱团,而上海人心有多散!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上海人精细、利己,只在乎自己的私利,不抱团、不团结,没有北方人的哥们义气,缺乏温州人福建人老乡间互相扶持共同发财的凝聚力,这些都是植根骨髓的,是娘胎里带来的,是这片土地和上海的历史孕育出来的。
02
解放初期到浦东开发期间,由于上海肩负着整个国家经济稳定器的重任,所以导致在民生方面发展不够,居住条件极为困难,生活资源极为紧缺,四世同堂,厨房共用,厕所共用,男女混居,72家房客,完全没有隐私。
所以人与人之间、户与户之间自觉的就形成了一种界限,我不用你家的盐,你也别碰我家的醋。我不挡你家的路,你也别想占用我家一平方。所有东西都是有借有还,互不相欠,我不给你添乱,你也别来找我麻烦。
说白了,就是在生活资源极度稀缺下逐渐养成的一种彼此和平共处的生活方式。
上海地处的吴越地区历来就是中国最富庶、商业最繁荣、文化最发达的地区,文人墨客、两院院士数量都是最多的。
吴越文化本身就是倡导以理服人,谦和低调,反对争强好斗的。所以,上海人身体里根本就没有打架的基因。
上海人之间不是没有矛盾,只是不喜欢用打架和正面冲突的方式来解决。
上海人通常用两种方式来解决矛盾:
一是报警。
我敢毫不夸张的说,上海人是全国最爱报警的人。大到坑蒙拐骗,小到和老婆吵架,都要打110来解决。上海的警察叔叔也是最耐心,脾气最好的。
在上海,楼下商店喇叭太响,你可以报警;楼上邻居半夜走来走去吵到你休息,你可以报警;买二斤瓜子觉得缺斤缺两,你可以报警:你吵架吵输了觉得无处撒气,也可以让警察过来评评理。
二是投诉上访。
上海人特别喜欢告“御状”。市和区的信访办整天络绎不绝。前几年又开通了市民热线12345和城建热线12319,所有问题所有诉求,没有限制没有门槛,全部可以打电话去投诉反应。
政府部门必定会在一天内反馈你落实到了哪个部门。简单问题通常3天内解决,复杂问题10天内一定会处理好。处理完毕后政府部门会打电话来告诉你处理结果,还会询问你是否满意。
说到底,上海人解决冲突,喜欢借助第三方来客观评判、解决纠纷,而不是两个人通过原始的打架,以强欺弱。
从另一个层面讲,上海人更相信制度,更相信规则,大家都按照制度办事,违反规则的人,用不着我来收拾他,自有法律会来制裁他。
如果你在上海生活过,你一定可以感受到上海是一座很女性化的城市。上海更是全国女性地位最高的城市,是唯一一座重女轻男的城市。
上海家庭的决策权和财政大权基本都是女性掌握。男人做饭、做家务、带孩子天经地义,女人只需要掌握“嗲”和“作”的技能,就可以把男人玩弄于股掌之中。
我单位的几个中高层男同事,在单位虽然是有级别的领导,但是在家里则完全听命于老婆,而且老婆还是全职太太,没有工资只负责管家的那种。
所以,在上海,你会听到很多人说都希望生女儿,因为女儿长大不用买房,不用买车,象征性的准备几十万嫁妆就可以过门了,女儿是招商银行,儿子则是建设银行。而最终一家之主还是女儿。
我国大部分地方比如北方、中部,包括浙江、福建、广东等地重男轻女的习俗,在上海完全行不通。
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一座城市女性地位越高,越受尊重,恰恰能反应出这个城市高度发达的社会文明。
毕竟,重男轻女的思想还是停留在男耕女织,男人做体力劳动养家糊口,保护家庭,抵御外来入侵的低层次的社会之中。
上海还有一个奇特的社会现象:排队。
早餐买油条要排队,坐地铁要排队,买喜茶可以排队3小时,世博会参观沙特馆、石油馆可以排队4-5小时,迪士尼里的游戏排队更是天昏地暗。
上海人的排队不是有组织的,而是自发形成的,只要有两个人,就会自动排成一队,而且还会互相监督、互相督促,维持秩序,只要有一个人插队,大家都会出来指责。
在上海看病,虽然也无奈于人满为患。但是和其它城市最为不同的就是,所有专家你都可以挂到号,普通门诊20元,专家50元,特需300元。只要花钱都能看。
但是我知道很多城市,你不托关系根本约不到专家,不找熟人,根本排不上手术,没有红包,根本就没有人理你。
上海的医生虽然也有灰色收入,但是收红包给看,没有红包同样也能一视同仁。
上海人的听话、顺从、好领导是出了名的。所以,多年来,上海都是中央最放心、最贴心的大儿子,言听计从,百依百顺。高层更愿意把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重大试验都放在上海。
比如,垃圾分类。为什么中央把这个试点放在上海,而不是东北和西北,因为如果连上海人都分不好,都在抵触的话,那全中国没有任何一个城市可以做得到。上海人虽然嘴上也在骂,但是分类却能分到家。
2011年,房产税政策在上海首次开始试点。2013年,中国第一个自贸区在上海设立。2017年国产大飞机在上海首飞成功。2018年,中国进博会永久落户上海。2019年,科创板试点注册制在上交所鸣锣。
上海对房价的管控更是深得中央赞许和欢心。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里,上海房价跌的最多,低的最深,以至于现在均价已经落后北京和深圳。
很多人会有疑惑:国家为什么如此重视上海?
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上海从来都是对国家贡献最大的城市,没有之一。
解放前的事就不用多说了,上海在整个亚洲都是所向披靡、傲视群雄。解放后的1950年-1976年间,上海的地方财政收入要占到全国的15.4%。而2018年,上海的财政总收入是2万亿,其中1万亿就贡献给了中央。而首都北京也不只过才贡献了不到5000亿,深圳只有4100亿。
对中央来说,一个上海的贡献就相当于北京加深圳的总和。
所以,民间对上海再多的嘲笑和质疑,否定和看衰,只不过是百姓自娱自乐罢了,中央对上海的重视和投资,只会越来越重。因为,我们经不起闪失,经不起任何的失败,而只有上海能肩负此等重任。
03
我曾经很疑惑,为什么如此繁华、如此发达的上海,却一直在被嘲笑和唱衰,为什么国人一边贬低上海人,一边还要疯狂涌入这座城市。这个矛盾从何而来呢?
当你设身处地的在上海生活过,你就会有答案了。
这个嘲笑,有两层含义:
一是对上海人性格的不认同,对精细、自律、文明、规范、内敛的鄙视,对发达社会、文明素质的一种反叛对抗,自己做不到就转变为鄙视。自己学习差却反而怪别人成绩好。
二是对上海历来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中央重视的一种嫉妒,觉得上海得到了太多的中央偏向和照顾。
但幽默的却是,上海人对这种鄙视和嫉妒从来没有回应,因为上海人骨子里只有顺从,没有反抗。
在中国,有两句话深得人心,孔雀东南飞,投资不过山海关。
所以,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东北去,因为他的臭毛病,总有人会替你教训他;如果你爱他,就把他送到上海来,即使他再不懂礼貌,也总有人能教会他。
在上海,“外地人”和“本地人”,都是贬义词,外地人指除了上海之外的所有人,本地人指除了上海市区之外的所有郊区人。
外地人对上海的嘲笑是极其张扬的,但其实,上海人的傲慢却是藏在心底的。
近期热选:
☆87岁王心刚私生活曝光!万万想不到,他现在竟活成了这样...
☆情谎